当前位置:
镇巴:巧解纠纷护安宁 院坝议事促合谐
2025-07-03 09:59
来源: 西部法治报
打印

6月12日,镇巴县渔渡镇永久村的王大娘在自家房前晾晒着豆角,望着被重新确权的山林,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。谁能想到,这起曾让两家人争执半个月的山林权属纠纷,从镇村调解员上门到双方握手言和,仅用了一周时间。在镇巴县,这样的“矛盾化解加速度”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常态——当矛盾纠纷“红黄蓝”三色分级机制精准界定纠纷缓急,四方联动的调解力量即刻响应集结,曾经需要反复扯皮的邻里矛盾,在稻浪翻涌的田埂边、炊烟袅袅的院坝里,悄然化作握手言和的笑颜。

  近年来,汉中市镇巴县持续深化“三个年”活动,锚定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基层治理目标,将综治工作融入乡村振兴、社会发展的血脉,从化解邻里纠纷到解决信访难题,从健全矛盾排查机制到壮大专业调解队伍,从隐患排查整治到源头风险防控,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举措,绘就了一幅平安和谐的基层治理新图景。

矛盾化解加速度

  镇巴县深入推行矛盾纠纷“红黄蓝”三色分级管理机制,给矛盾纠纷贴上精准“身份标签”,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动态跟踪与重点管控;同时,建立“县级领导包案督导、责任部门牵头落实、政法部门专业指导、镇村两级兜底处置”的四方联动机制,运用“枫桥经验”,推动形成矛盾纠纷“排查-研判-交办-督办-反馈”全流程闭环管理。自该机制运行以来,该县累计摸排矛盾纠纷509件,化解504件,化解率达99%,真正实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。

  镇巴县探索建立“院坝议事会”机制,县级领导牵头,组织职能部门工作人员、基层干部、乡贤群众围坐院坝,以“拉家常”方式讲政策、听诉求、解难题。在处理一起案件时,当事人对征地补偿不满多次上访,通过组织“院坝议事会”,干部群众围坐一圈,不仅把政策讲得明明白白,还充分考虑到当事人家庭实际困难,最终通过“法律疏导+政策帮扶”相结合的方式,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。针对城区“三无”小区管理顽疾,坚持大家事、大家议、大家管,通过“院坝议事会”凝聚群众共识,创新推行“社区代管+居民自治+企业联建”模式,短短两个月内,县城145个小区全部实现“有组织管理、有安全防范、有清洁服务”的“三有保障”。

风险隐患早防控

  镇巴县以县镇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为抓手,整合司法、信访、公安、检察等部门资源,构建起“情报搜集、研判预警、分流交办、联动处置、跟踪反馈”的“五位一体”工作体系,通过建立镇、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巡调和周研判、月调度机制,打造“镇村排查+行业排查+专项排查”立体化平安网络,形成“中心吹哨、部门报到、联合调处、合力攻坚”快速响应体系,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、矛盾在一线化解、困难在一线解决。自县镇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,8个行业部门已入驻县综治中心,受理登记各类问题111件143人,组织召开联席会议3次,发出风险提示函 4份,推动3起复杂纠纷快速化解。

  2024年12月,镇巴县人民检察院干警在走访中发现,镇巴传统酒品“苞谷烧”历史悠久,但生产经营“苞谷烧”的小作坊分布零散且监管难度大。检察干警随即开展调查核实,发现20家白酒小作坊存在食品安全隐患,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。镇巴县检察院立即向市场监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,推动开展全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集中整治行动,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,切实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
普法宣传月月有

  镇巴县打造“线上+线下”普法矩阵,线上充分发挥政法新媒体矩阵和村民网格微信群作用,发布反诈短剧、案例、平安建设小知识等内容,通过村民网格微信群及时送达惠民政策、精准滴灌法律法规,实现法治主题活动“月月有”、正面宣传“天天见”;线下开展“法律赶大集”“法治夜校”等活动,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226名,成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29个,落实村(社区)法律顾问185人,培养乡村“法律明白人”1021人,整合人民调解员、法律工作者、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力量,组建 100余支“普法小分队”,活跃在企业、学校、社区和田间地头。今年以来,镇巴县通过设立流动普法站、开展“法律明白人”培训、制作普法短视频等形式,累计提供法律咨询 800余人次,发放宣传资料12000余份,推动基层治理从“经验型”向“法治型”转变。

 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、一组组亮眼的数据,见证着镇巴县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不懈探索与创新实践。镇巴县将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为核心,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,以群众需求为工作导向,不断完善立体化基层治理体系,让镇巴山城持续绽放平安和谐的魅力。


主办单位:中共汉中市委政法委员会
邮箱:zfxx2013@163.com
地址:汉中市民主街市委     网站地图
联系电话:0916-2626022

汉中政法网
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
“汉中政法网”网站

是否继续?

继续访问 放弃